《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Musée d'Orsay 30 台北故宮再見曠世巨作

f7eca87b29b6288a8695cb717e86ff9f

磅礡的建築、時尚的尖端、美食的翹楚、無可取代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巴黎無疑是我心目中最迷人的城市,隨著《印象.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展,那些曾在 奧賽美術館 Musée d'Orsay 的美好記憶一一湧現~巴黎,好久不見!!

 





印象.左岸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Exposition du 30 Anniversaire du Musée d'Orsay Taiwan

 

 

 

故宮交通資訊

公車:紅30、255、304、815、市民小巴1、小18、小19、棕13、棕20 (台北捷運士林、劍南、大直站 轉公車抵達)

 

票價資訊

  • 票價:全票NT350 / 優待票NT320 / 特惠票NT175 / 六歲以下、身障者免費入場
  • 個人語音導覽:機器120元/台,現場也有定時的導覽服務哦!!

 

※ 記者會當天開放媒體攝影,開展後是禁止拍照的哦!!

 

 

很榮幸能參與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印象.左岸開幕記者會,提前欣賞曠世巨作內心覺得非常澎派!!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算是今年台灣最盛大的藝術展覽之一,展出包含梵谷、米勒、雷諾瓦、莫內、塞尚、高更……等69件著名畫作,非常值得一訪!!

 

展出地點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書文獻大樓

驕傲的是,故宮博物院館藏相當豐富,在台灣就擁有許多無價的資產,在世界上故宮更名列最受歡迎、最多人參觀博物館之列,偶爾也會與國外博物館共同策展,如同本次與巴黎奧賽美術館合作展出,不用出國就能彷彿到了巴黎左岸感染浪漫的氣氛

故宮博物院是非常中式的建築,在這裡看歐洲名畫別有一番風味呢!!

 

 

  • 1997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展出奧賽黃金印象,芮妮跟著媽媽、哥哥前往,依稀記得當時那種驚嘆
  • 2001年,芮妮也參與到故宮的塞尚展,當時奧賽借件19件
  • 2013年,故宮辦了雷諾瓦展,而我則實際走訪了巴黎奧賽美術館
  • 2017年,故宮盛大舉辦奧賽展,巴黎奧賽美術館出借69件畫作,作品總保值甚至超過150億台幣

 

這20年間,我陸陸續續參與到大大小小的藝術盛會,怦然心動的不只因為畫作,更因為每一次都擁有著美麗回憶!!

 

全票NT350 / 優待票NT320 / 特惠票NT175 / 六歲以下、身障者免費入場

 

故宮的奧賽展門口放著 巴黎奧賽美術館 Musée d'Orsay 內部的照片,第一眼就帶我們回到巴黎

 

巴黎奧賽美術館是車站改建而成的,進到內部參觀,就像進入車站一般,和其他博物館有極大的差異性

 

在巴黎每個博物館的取向不同,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主要展出 1860 年以前的雕塑、繪畫、藝術、考古文物,也有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的主題;龐畢度中心 Le Centre Georges-Pompidou 則是現代藝術的代表、衝突到天翻地覆;而 奧賽美術館 Musée d'Orsay 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承襲了古典到現今的美,記錄著這個變遷時期最重要的階段。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展區介紹

這次故宮奧賽展覽只展出「繪畫」的部分,依據風格有分成五大區。剛好在每個區域也有針對這些風格作簡單介紹,可以讓觀眾更了解來龍去脈,以及在未來更好辨認文藝復興以來的繪畫風格,我覺得是很好的學習!!

  1. 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2. 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3. 印象派與自然主義
  4. 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
  5. 20世紀現代藝術之起源

 

 

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

熱情洋溢的紅色展室是浪漫與古典主義展區。

古典主義簡言之是「復古」,追求規矩的保守藝術,畫風嚴謹,人物體態肌理理想化、英雄式的展現,描繪宗教及歷史,對於古希臘、古羅馬皆有美好的想像。

而浪漫主義並不是指男女之間的浪漫情懷,而是一種離經叛道,打破理性規範、不那麼均衡完美,更注重情感、誇大又煽情,多描繪異國風情和文學故事。

 

6bbff95cfd327e8b0be3075a9c42936aae87b7bf06549e788b6a96a0e1e0a386

061c7f4b4e7f471ced132bbf8ea04e20b53d261f2ca6debef6fe1975e3703e18

(左) 尤金.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獵虎圖 Chasse au tigre》,1854

(右) 尚-雷昂‧傑洛姆 Jean-Léon Gérôme,《鬥雞/古希臘青年鬥雞 Jeunes Grecs faisant battre des coqs》,1846

《鬥雞》在體態的描繪上相當平衡,男人的肌肉紋理也清晰可見,是當時對於力與美完美的詮釋

 

4ce25dff6053db043e27b0ae15568a922e18a997e240936679350d8867b8ab00

這個時期的畫作很有既定標準的美感,我覺得古典的美學規範也是非常迷人的,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能夠歷久彌新

浪漫的叛逆、冒險精神與古典看似牴觸,其實是相互依存的,畫家用畫作發聲,展現他們對藝術的態度及堅持

 

 

 

學院派與寫實主義

沒有規矩,何以方圓?!

學院派在法國最發揚光大,是官方認可的正統藝術,作品依照正確的比例、安定的構圖、均衡協調的明暗表現描繪,宗教、神話人物在畫作中完美呈現,可以說是作畫的「基本功」。

在任何事物上皆是這樣,當想要求新求變求創意的同時,要思考是否根基已扎得穩?! 然而墨守成規、過猶不及於藝術與生活都是不合適的,發人省思。

 

在新興藝術思潮湧現的時代,守舊思維曾讓「學院風格」成為藝術僵化的貶抑詞,後來才有跳脫「完美架構、完美人物」的寫實主義出現,前期太過浪漫浮誇的作品慢轉變成欲屏除理想化、不加修飾將底層人民搬進藝術領域,這類追求社會與當代事件的畫作能夠更貼近人心,就像畫家走進你我之間一般。

 

藝術一直在變化,當一件事情受到挑戰時往往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艾德嘉‧竇加 Edgar Degas,《證券行群像 Portrait à la bourse》,1878-1879

照相機 / 攝影技術 / 會畫顏料 發展的工業時代,藝術畫風也深受影響

這幅畫作用類似攝影技術的方式畫出類似相機記錄下某個定格瞬間的場景,脫離古典浪漫主義表現的方式:沒有全身入鏡、不見得有特定主角

例如主角原是中間帶眼鏡、高帽的男士,卻連後面角落兩個人都有點搶戲 lol

筆觸清晰未修飾,有沒有很像他們正在動作中被拍下的那一瞬間呢?!

 

3c414057364a35a6ba75073e3ffbe053

 

81d64db7f8d0b93c266be792521719c5

 

3c8441a7c11c708b172391733216eacc

亨利‧杜魯斯-羅特列克 Henri Toulouse-Lautrec,《保羅‧勒克雷爾肖像 Paul Leclercq》,1897

 

ea9a7d45b537c37a7f8ec1a08357f2f1a74aa96f8a916fa4e0c69e68ef86d544

 

7d52a2544a87ed7719dee662057930f06d637e395d6cb0d86e17a5db5cd2c981

 

雷昂·柏納 Léon Bonnat,《雨果肖像 Portrait de Victor Hugo》,1879

19 世紀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與 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相繼頹敗,社會巨變下藝術文化也變得更加寫實

《悲慘世界》和《鐘樓怪人》的作者雨果同樣歷經巴黎的劇變,在展場中出現了雨果的肖像再次提醒了我們時代的變遷深深影響的不只是畫作而已

 

1884e972e7094291710724039e3a0b8a6e6e5fd266f94dac7af19da2ccd249b9

奧古斯特‧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彈鋼琴的少女 / 鋼琴前的少女 Jeunes filles au piano》,1892

雷諾瓦是我非常喜歡的畫家之一,中年達到人生巔峰,51歲作品首度被法國政府收藏,畫風以日常生活為主題廣為大眾接受,在世時就很出名、畫作接受度高也好賣,有生之年就功成名就被譽為「幸福大師」。

早年雷諾瓦在瓷器工廠擔任瓷器繪畫一職、出身裁縫家庭,畫中對於瓷器瓶花、布料的描繪無疑比其他畫家更細膩,他最擅長表達光澤度,例如他的女人作品肌膚白裡透紅閃著雪白"瓷光"、衣服如綢緞般閃閃發亮,真的很美!!

 

芮妮家有一幅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小時候我是邊彈鋼琴邊看這幅畫的,幾年前追到巴黎,沒想到當時奧賽美術館的《彈鋼琴的少女》出借讓我失望而歸,沒想到這次能在台灣看到它了 (感動")

《彈鋼琴的少女》中,精緻盆花表現的是少女的青春;而顏色飽滿的窗簾、長髮少女、白色長裙...等等都是畫作中流動的線條,動態光波般象徵優美的鋼琴聲。

透過這次的展覽我才知道,原來《彈鋼琴的少女》至少有5個版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橘園博物館、奧賽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還有私人收藏的版本,可見畫家喜歡的主題一畫再畫真的不會膩呢!!

 

奧古斯特‧雷諾瓦 Auguste Renoir,《加斯頓女士 Madame - Gaston Bernheim de Villers》,1901

雷諾瓦早期是印象派大師,後來更致力追求描繪女人、女性身軀,作品非常溫婉柔媚

擅長布料、綢緞、肌膚的光澤感都讓主角相當"富家女",「幸福大師」對於色澤亮度的詮釋真的相當出色,只要是雷諾瓦的作品,眼睛都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光線流動

雷諾瓦的畫作辨識度很高、輕柔淡雅、顏色卻很豐潤,幾乎每一幅畫都讓人覺得如夢似幻,也能感受到他想傳遞的幸福<3

 

66e1ecb6bdddfbe9dda147d0c76683bac6d64d72826fc825402e3b684bd73307

 

2424d13c32dc58d3d0c487e46d544100

卡密爾‧柯洛 Camille Corot,《馬庫西斯之憶La charrette, souvenir de Marcoussis》,1796-1875

 

尚-法蘭斯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牧羊女與羊群 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約1863

米勒是寫實主義的田園畫大師,出生在基督徒家庭,從小被教育謙卑、慈愛、關懷,他的作品也與人生歷練相互呼應,常以農民生活為主題作畫

在古代往往會請老人、小孩、青少年管羊,牧羊人是受雇、而非擁有這群資產;這幅畫令人印象深刻,簡單樸實的場景更仰賴畫家的功力,準確的傳達蕭瑟之美,孤獨的牧羊女打著毛線獨自看顧羊群散發出淡淡的哀愁

 

93bdf38ecfc7c51c436ba8662dfe552e249716b72a27c715e838d94d124af151

 

51ef652a6e826e56be3f87329b03d360a8bd9a182e824c0f035511bc9848510f

 

尚-法蘭斯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拾穗 Des glaneuses 》,1857

 

《路得記 Book of Ruth》

為以色列士師時代的真實故事,原本 拿俄米 住在伯利恆,因飢荒來到 摩押 Moab 居住,兒子與摩押人 路得 結婚,但丈夫兒子接連死去,拿俄米與路得遭逢巨變雙雙成為寡婦。

路得隨著婆婆回到伯利恆,以撿麥穗供養拿俄米,而上帝律法規定富人需讓窮人在田裡撿掉的麥穗,但士師時代卻不是人人遵從,路得被人趕來趕去,偶然碰到同樣敬畏神的田主 波阿斯,後來又因當時律法 (丈夫死去,至親依法須購買死者家的產業、取死者老婆為妻,子女要繼承死者之名),並受到眾人祝福順利嫁給波阿斯,路得與阿波斯的後代就是非常著名的 大衛王 (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

聖經:「好在死人的産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路得記》第4章第1節 / 第4章第10節。

 

《拾穗》是台灣老少能詳.廣為人知的作品,更是展覽的重點畫作,背景就是源於舊約聖經《路得記 Book of Ruth》。

米勒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創作這幅畫時米勒經濟狀況不佳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以當時繪畫的主流去創作,反而堅持自己的信念,藉聖經故事中敬畏神的人物路得、阿波斯、大衛王等,闡述即便在困境也能單靠相信神得到救贖與恩典,相信這也是他創作這幅畫的信仰。

 

畫作中有不同年齡的三個女人,最右方的老婦已經彎不下腰了,勞動階級的命運不會因為年齡而有所改變,顯示刻苦耐勞的沉重與無奈;遠方出現騎馬的資方,明暗對比展現貧富差距與截然不同的氣氛,三農婦忙碌的姿態與遠方三個麥草堆高低相呼應,右方農婦的頭刻意略高於地平線讓畫面相當平衡協調。

透過米勒栩栩如生的描繪,不難想像當他在描繪農人辛勞時的同理心,覺得他每一幅畫作都充滿豐富的情感,樸實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