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景點中最迷人的就是老街巷弄,來到台南蝸牛巷才發現「蝸牛巷」不只是一條巷子,而是指好幾塊街廓,這裡的人潮不像神農街那麼多,也較少商業氣息,但幾乎每條路、每間房子都是適合拍美照的場景,有老宅的古早味,又同時注入文青人文氣息,非常推薦逛膩其它台南景點的人過來散步走走。
- 便宜門票:台南美術館 / 奇美博物館 / 十鼓仁糖園區 / 鹽博物館 / 德陽艦園區 / 1661船園區 /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 水交社文化園區 / 左鎮化石園區
- 古蹟巡禮:安平古堡 / 安平樹屋 / 赤崁樓 / 億載金城
- 戶外活動:漁光島SUP立槳 / 曾文水庫船票 / 烏山頭水庫門票+船票
- 在地體驗:一日旗袍 / 藍染手作體驗
- 交通優惠:高鐵7折 / 台南租車 / 24小時機車租借 / Gogoro租借 / 小港機場接送
- 住宿優惠:Booking / Agoda / 台南住宿心得

台南蝸牛巷
- 粉絲團:蝸牛巷FB
- 位置:永福路二段、民生路一段、中正路、西門路二段包圍的街區 (google map)
- 開放時間:24小時
- 造訪日期:2022/8/20

蝸牛巷介紹
蝸牛巷名稱起源
「蝸牛巷」起名自台灣作家葉石濤1991年於臺灣新聞報副刊發表的小說《往事如雲》,葉石濤1925年生,生涯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時代,他曾完成《台灣文學史綱》,為第一部台灣人自己撰寫的台灣文學史,1951年曾歷經白色恐怖因「知匪不報」入獄 (直到2018年才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判決,平反冤屈)。
這部《往事如雲》雖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但實際上是隱喻他經歷白色恐怖的內心轉折,從有社會地位的知識份子淪落到臨時工,自尊蕩然無存。小說裡『在這蝸牛巷的巷頭買了老屋居住,貪的是這巷路位於府城西門町最繁華的宮古座戲院後頭,是鬧區中幽靜的山谷的關係。』以「蝸牛巷」來諷刺自己的居所從大宅院轉變為蝸居,四周圍繞著別人家的屋瓦高牆,就像是被山巒圍繞的低谷,不過台南蝸牛巷的地點特別好,鬧中取靜生活機能也相當方便,他還是非常喜歡這個台南最後一處居所的。
蝸牛巷現況
穿梭在巷內,可以看到小說內的文句被刻印在地磚上,或是與3D彩繪圖案意境一同展現,成為一條可以邊走邊讀的巷弄,葉石濤可以說是台南蝸牛巷的中心人物,當時我想像葉石濤故居應該是間大戶人家,後來才發現觀光客根本很難找到,果然如小說上描述的,被其它瓦屋擋住,而且也沒什麼明顯指標 (就算有..也可能看不出來),有興趣請在地人指引會比較容易。
但是除了葉石濤,在台南蝸牛巷可以挖掘更多的老建築、老故事,是個與居民共生的台南景點,2016年台南市政府進行歷史街區改善計畫,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蝸牛巷才被稱做「蝸牛巷」,不但重新鋪路,還與打開聯合工作室的劉國滄老師、台南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學生、台灣藝術進駐交流協會成員一同創作30隻蝸牛藝術裝置,不過後來慢慢被破壞,去年有修復部分但還是沒有過去這麼多,好在蝸牛巷已經不算是當紅景點 (之前遊客還吵到上新聞 = =),較少維護卻也默默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街廓風格,許多老宅紛紛改建成特色小店,更同時存在著當地居民生活的樣貌,是個散步起來輕鬆愉快,沒有太多商業氣息的地方,也許不要把這裡解釋成蝸居,而是如名字的正面意義,當隻蝸牛在這裡悠遊慢活、慢慢的走吧!
👉 參考:非官方網站大宮町之華,有非常專業的介紹

蝸牛巷範圍
位於台南中西區的蝸牛巷,是指永福路二段、民生路一段、中正路、西門路二段所包圍的街區,從這四條大馬路隨便往裡走都算是蝸牛巷的範疇,而且無論怎麼走也都可以通回其它大馬路。
如果光以景點的有趣程度來說,來到這裡可能會一頭霧水不知道要看什麼,蝸牛巷不是一般正規有一個標地物的景點,因為是整個區域性的,建議有到附近享用美食或是其它景點再順道安排就好,當作散步挖寶的心情大概也就不會覺得失望了。

蝸牛巷散策
原本以為台南蝸牛巷是像神農街有比較明確的一條路,到了才發現原來是整個街區,我們從麥當勞中正路這一側的巷子進來,其實不管從永福路二段、民生路一段、中正路、西門路二段的巷子進來都可以,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在路口找到刻意設置的彩繪電箱。



多數路口都會有「蝸牛巷」的標示或地磚,有種「怎麼附近巷子全都叫做蝸牛巷」的奇妙錯覺。
裡面道路在2017年重新鋪設,好走且有設計過,能夠感受到政府希望打造成徒步歷史街區,雖然比起多數正規景點可看性還是少了,但依然是個非常可愛的小社區。


隨意走走,發現翻修之初的3D彩繪壁畫主題裝置欠缺維護,但依然是蝸牛巷比較有代表性的打卡地標,這組「大宮町商店街」算是比較顯眼好找的,就在一處空地上。




雖然不以蝸牛聞名,卻因為這個名字有了不少蝸牛藝術裝置,看照片是覺得以前可以找到更多,可能有人破壞或風吹日曬,剩下也沒有太多,不過都很可愛。

甚至店家都推出了以蝸牛為主題的甜點 🙂

有造景的地方基本上不是店面就是民宿,但是除了那些有營業的店家,很多居民也把自己家門整頓的很好看,到處都是好拍照的街屋立面。

芮妮覺得來這裡真的不是為了要看什麼,而是一種體驗「在台南巷弄發現美好」的狀態,讓人覺得非常舒服,你一定會意外的發現一些感起來很有 fu 的文青小店,甚至是那些橫跨清朝、日治、民國時期的老房子。(照片中是行旅箱民宿)

這裡真的有好多迷人的咖啡廳、喫茶店,都是以老宅堪用的結構去改建的,隨隨便便就能找到生活中美好的樣子。
除了文創小店,有些不少是存在了幾十年的職人店鋪,像是順成磨剪刀、美蓉時裝設計、線繩、修大同電鍋,這些職人們生活與創業都在一個地方,一同在這個街區各自發著光。




建築細節也是蝸牛巷的一大看點,具有時代感的造型鐵窗、斑駁的油漆、樸實的木質窗框、路上的植栽,待的越久一定可以發掘越多。


保西宮、沙淘宮應該是當地的宗教中心,規模雖然小,雕刻也是很精細漂亮的